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7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43篇
化学工业   36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27篇
能源动力   16篇
轻工业   283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82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篇
冶金工业   3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元复合驱即将成为大庆油田的主导开发技术,为了推荐出合适的三元复合驱类型,对比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研究表明,弱碱三元复合驱可以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与强碱三元复合驱相当;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乳化液粘度都超过100 mPa.s,两种类型三元复合乳化能力相差不多,甚至弱碱三元复合驱乳化能力还略强一些;在注采能力、采油速度方面,弱碱三元复合驱甚至高于强碱三元复合驱;特别是在结垢程度上,弱碱三元复合驱比强碱三元复合驱弱,对生产井的影响较小。因此,在三元复合驱推广应用时应当选用弱碱三元复合驱。  相似文献   
2.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 g稠油与30 g 0.5%催化剂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 Pa.s的两种稠油裂解并静置除水后,黏度降低76.2%和75.6%,室温放置60天后降黏率下降小于3个百分点,气相色谱显示裂解后轻组分明显增加,红外光谱显示稠油组分发生脱羧反应且芳环数减少。讨论了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机理。所用化学助剂JN-A在油水中均可溶,耐温达250℃,耐矿化度达50 g/L,其水溶液以30∶100的质量比与稠油混合时形成低黏度的O/W乳状液。当水相含1.0%JN-A和0.5%催化剂时,两种稠油水热裂解后的反应混合物为O/W乳状液,黏度仅为319和309 mPa.s,静置除水后的稠油降黏率增加到86.5%和87.3%,其中的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该井下乳化/催化水热裂解复合降黏法成功地用于孤东两口蒸汽吞吐井,稠油井作业后初期采出的原油黏度由~9 Pa.s降低到1 Pa.s左右,随采油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约50天后超过4Pa.s。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3.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as a mechanism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The discussions have, however, remained essentially qualitative. A study was therefore undertaken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as an EOR mechanism. Th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several bulk liquid/liquid systems as well as by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in unconsolidated synthetic sand packs.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was found to be a mechanism for EOR: the estimated extra contribution to EOR due to this mechanism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in laboratory sca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Tertiary recovery was always greater when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was evident than otherwise. Results of tests on bulk liquid/liquid systems indicate that the occurrence or absence of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values of ‘partition parameter’.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higher oil recoveries may be achieved in chemical EOR processes where interface mass transfer (and the accompanying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occurs. The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of residual oil mobilisation through the capillary number theory (with and without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 is also discussed. Displacement tests with spontaneously emulsifying systems showed that residual oil left behind a conventional waterflood was mobilised in a range of capillary numbers much less than that which applies to low-tension waterfloods.  相似文献   
4.
磁性聚乙烯醇缩丁醛微球的制备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乳化复合技术制备出磁性聚乙烯醇缩丁醛微球。该微球呈珠状 ,平均粒径为10~ 2 0nm ,具有较大的蛋白质固载量 ,可作为载体对多种酶及蛋白质加以固定。并研究了磁性聚乙烯醇缩丁醛微球制备条件、吸附时间、pH值等对磁性聚乙烯醇缩丁醛微球固定蛋白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港油田官109-1断块稠油油藏的油井由于井筒、近井地带发生原油有机沉积,储层原油流动性差,采用多种方法都不能正常生产。为此研制了一种碱性解堵液,用于油井化学吞吐。该解堵液为复配碱和抗硬剂等添加剂的10%两性木质素表面活性剂溶液,能使玻璃片表面由亲油变强亲水,在石英上的接触角为6°(稀释至1/2和1/4浓度时为11°和12°),与羊大站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1.75×10-3~3.18×10-3mN/m。该解堵液与黏度1~50 Pa.s的不同区块稠油按体积比1∶1混合形成的乳状液,60℃、175 s-1黏度为2~6 mPa.s,在配液水矿化度高达6000mg/L以上或钙镁离子浓度高达250 mg/L时,该解堵液仍能保持对稠油的乳化降黏能力。该解堵液从实验岩心中驱出的原油量比地层水多75%,驱出液为乳状液。通过一个井例介绍了化学吞吐工艺:先用一种降黏解堵液对油井进行预处理,清洗油管、炮眼及近井地带,再注入碱性解堵液(该井例中为500 m3),注入时间约15小时,然后开井生产。2000年2月至2002年6月在16口新投产井实施化学吞吐(第一轮次),15口井有效,其中2口井先后转注水,其余13口井到2005年底仍继续产油。图1表6参5。  相似文献   
6.
Both emulsifying capacity (EC) and emulsion stability (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from 0.4% to 0.8% of soy flour (SF), soy concentrate (SC), soy isolate (SI) and corn germ protein flour (CGPF) when studi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EC and ES increased as pH increased from 6 to 8 in all samples. Increasing incubation temperatures of protein solutions from 20–70°C or from 4–20°C did not affect EC or ES, respectively. SF had the highest EC, followd by SI, SC, and CGPF.  相似文献   
7.
朱虹  张汝英 《石化技术》2002,9(4):216-219
针对油品浑浊问题,经多方查找,确定系油品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及微量水所致,提出了采用通入干燥的压缩风或氮气吹扫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型商业洗衣用表面活性剂TERGITOL(?)^LA系列(LA-7和LA-9)是以植物来源的脂肪醇为起始剂,经烷氧基化反应制得的环保型非离子表活产品。文章研究了这两个产品的泡沫、润湿、乳化、凝胶范围和倾点等性能,并与传统商洗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进行对比。结果显示,TERGITOL(?)^LA系列具有显著的快速破泡性能,较低的动态表面张力和优良乳化性能。相比AEO-9,LA系列倾点更低且无凝胶范围。因此,TERGITOL?LA-7和LA-9具有应用于商业洗衣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预乳化工艺合成烷基糖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双林 《云南化工》2004,31(3):11-13
研究了以葡萄糖、月桂醇为原料,采用预乳化工艺直接合成十二烷基糖苷,考察乳化工艺及连续进料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和糖苷的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奕忠  彭美东 《广东化工》2005,32(10):56-59
金属加工微乳液是继普通乳化液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乳化液,是一种金属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水基润滑剂.由于它具备独特的性能,近几年来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确定最佳配方试验,发现以75SN为基础油,MOA-3、S-80、T-80为主乳化剂,配以适当的助乳化剂、防锈剂、抗磨剂、杀菌剂等制成的金属加工微乳液最具独特的综合性能.它集润滑性、冷却性、防腐蚀性、清净分散性于一身,同时也具备透明度好,适应范围广(铜、钢、铝)长寿命、pH低、无刺激性的优势,因而特别适合于金属精密机械加工行业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